读博士,你适合吗?一个博士生的透彻分析
发布日期:2022-04-28 浏览次数:525
博士申请之路
过五关斩六将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大佬:年纪轻轻,硕博在手,可谓是站在了学术链的顶端。学历内卷越来越严重,不少同学读完硕士还想再读个博;也有不少本科生早早坚定了读博的想法,在升学时选择直博 or 硕博混申。
博士申请的机会也不少,例如,美国的 PhD 项目就没有必须先有硕士学位的强制要求。藤校如 MIT 、哈佛、斯坦福,也会更倾向于招收直博申请的学生。听起来是不是挺诱人的?但,想象丰满,现实骨感……博士们的申请之路简直是过五关斩六将。想象现实
想象中的读博申请 vs 实际上的申请
想象中的博士申请:
奖学金多,吃穿不愁;
工作不愁,衣食无忧;学历加持,地位极高;
科研宇宙的尽头是读博,和读硕士也没什么不同,何不趁年轻?
实际上的博士申请:
学制长( 3-7 年)压力大,007 永久开机状态;
不同国家奖学金、学制、认可度差别大,一不留神就要面对底薪生活;
申博与申硕大不同,抛开优秀的 GPA/GRE/GMAT/LSAT/MCAT和托福/雅思成绩这些基本的材料不谈,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科研计划/paper/套磁信/牛推也不可少。
为什么读
仔细考虑自己究竟为什么想要攻读博士学位?想要扩展在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工作?或是对扩展到令人兴奋的新兴研究领域感到兴奋?
或者考虑自己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想做什么。没有人期望你有一个一成不变的计划,但你应该表明一个大致的目标——以及这个特定的博士将如何帮助你实现目标。
具备特征
博士申请,是非常个性化的申请,有着诸多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是所有留学申请中,要求最高灵活性最大的一种。脱离国家、院校、专业,笼统地谈博士留学申请,很难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或者流程。
1.较为出色的科研经历在大部分国家,博士教育的目的都是是培养科研型人才,大部分博士未来走的是学术路线,或者说国外教授主要培养的是希望毕业后在科研机构、高校、研究院、智库等领域从事学术、科研、教学的人才。
很多申请者会有一个误区,只注重论文的发表,而忽略了论文发表前的高含金量科研经历。目前,所有拿到offer的同学都有至少一段高含金量科研经历,60%的同学是因为这段科研经历发表了论文。
所以可以推断出,美国高校的招生委员会更加关注的是:申请者是否有充分深入的独立科研经历,是否对自己的科研项目有独立的思考和想法。
2.比较优异的专业课成绩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教授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连基础课程都学不好,怎么让教授相信这个申请人能做好科研,所以通常3.5以上的GPA是申请博士的底线,专业课的分数也更加重要。
3. 相对清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在博士申请时,往往需要申请人挑选细分的方向,如电子工程,也有诸如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单片机设计、电磁学、通信工程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又有足够细的方向。
申请人要在某个方向有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思考,至少在某个领域是明确的,博士是教授直接招人,每个教授都有着自己的擅长,自然更愿意接收在这个领域有想法、有准备的申请人。
4.相对优秀的标准化成绩高GRE并非申请博士的敲门砖或决定性因素,但由于博士申请本身竞争激烈,在同等条件下,有一个较高的GRE分数,会比一个相对平庸的分数看起来更有竞争力。
同时,由于博士大多需要用论文来毕业,对于写作能力(尤其是逻辑结构式写作能力)的要求略高,3.5+分的作文分数通常是理工科博士申请的底线,人文社科要求则更高。同时,理工科博士申请往往看重数学部分,人文社科类则看重语文部分。
5.口语为重的英语考试分数和GRE没有低分要求不同,TOEFL/IETLS往往在每个院系下都有低分的门槛要求,除非是其他条件异常优秀(如发表论文多篇、有大牛推荐、被教授钦点等)的申请人,否则达不到门槛分数基本意味着与这个项目说拜拜了。
由于博士就读期间,往往需要帮助教授完成助教或助研的工作,所以在TOEFL/IELTS中,口语部分的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就明确表示口语不得低于23分,从过去申请经验来看,23分也往往是是否能拿到助教奖学金的底线。
读博好落户、读博能进高校、读博容易考事业编、读博考公正科级起步、读博有人才补贴...知道很多察觉到风向的同学可能已经在暗暗心动了。但是不能冲动,读博是一项创造性的挖掘工程,申请博士要仔细决定,充分准备!